一晌贪欢——《问道》系列长评

泠依惜:

指路


作者  @5-11 


文章  《方寸之间》 《身是客》 《鸡肋》




真是很久很久很久没有看到这么触动我的文了,这让平日里连评论都不知道怎么去回复的我,硬憋也要憋出一篇长评来。


感慨最多的时候往往是说不出话的,因为所有的感想都一股脑地从心底往嗓子眼里挤,感觉什么都想说,可真的要我说,我又什么都说不出来。


《问道》系列三篇,《方寸之间》让我惊艳于最后一句点睛之笔,《鸡肋》中二人的对话每一句都让我印象深刻,《身是客》则直接促成了我写长评的理由。我像文中那样,站在灯前,尝试把手放在自己的发顶,插进柔软的发丝里,然后睁开眼睛,面前果然什么也没有。


对文字一直没有什么偏爱,这一阵子看正经叙事风,也许过一阵子就爱上了傻白甜。我自己也非常喜欢所谓“华而不实”的文字,毕竟我觉得每一种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被读者喜欢的理由。《问道》系列是近来看的最喜欢的一种文风,也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要去追求。


我拙于评价,怯于评价,生怕自己的观点错误,贻笑大方。仅从自己的眼睛来看,我想这是一篇十分“意识流”的文章,看文时不像在看文,而是在看几段不断切换的电影镜头。


道士与鬼在走在路上逐渐远去,有一句没一句地说话,道士每回忆一段,镜头便切换了过去。现实世界的二人是模糊的,而回忆里的蓝忘机和魏无羡却是清晰的。分明是那样一个拙于表达的人,却能将他记忆中的景象绘声绘色地描述给旁人听,才会让人读来觉得“以假乱真”,所以最后被残忍道破的时候,我与文中人一同惊了。


 =====================


“含光君。”那鬼开口,语气哀伤。“你先前所言,并非你故人之往事。”


“你不曾与魏无羡辩学。倘若你曾切实听他所言,日后便不会措手不及。”


“你不曾留下那陶响球。倘若那时你就懂得俗世之情,日后便不会困顿一世。”


“你不曾向你兄长求援。倘若那时你真心道困解惑,日后便不会孤立无援。”


“你不曾告诉魏无羡你心仪于他,倘若你曾敞开半点心扉,日后便不会一错再错。”


语毕,音色陡然拔尖。周遭一切分崩离析,风声呼啸而过,入目之处皆是灰飞烟灭废墟瓦砾。


那鬼大笑:“蓝忘机! 你所言往事,无一为真! 庄周梦蝶,梦里不知身是客,鬼问道,不知此道非彼道!”


  =====================


这是我整篇文中最为触动的一段,初读时颇为心惊。过些时日重新读起,更是感慨良多。寥寥数语,字字珠玑,将我心中模糊不明的疑问尽数诠释,残忍而又深刻,如利刃劈开拦路荆棘,恍惚行过,才发觉已是遍体鳞伤。


文章贵于通感,换言之所谓“共情”。若我不自觉地已成了文中人,也听到了耳畔如老旧风箱拉扯般的破碎呼吸声,往事虚无皆历历在目,是梦非梦浑然不清,我又怎能不为之动情,怎能不真心实意地称赞上一句?


见过许多写十三年的,许多写苦的痛的,包括我自己写过。相比之下难免觉得自愧不如,彼时文章所用华丽辞藻皆是矫揉造作。


 


今天读过《身是客》,粗略一看竟觉得十分甜蜜,甚至以为是将重生后的场景与过去相穿插,然而细细读来却发现仍只是苦中作乐。


梦里不知身是客,一晌贪欢。欢是足够欢,我也觉得十分有趣。文中仅以只言片语道出“睁眼之后,空无一人”,“独自歇下”,若是不细细去品,甚至察觉不出个中悲意。


便好似做了可怕的噩梦醒来,他与我说,梦与现实相反。我只答他,是啊。


——却又有谁知,“我与他”并非一个梦呢?


因此重读之时,便感觉身在云端,脚下飘渺不定,眼前景象无一可信,心知如此,却仍不愿放下这一晌难求的贪欢。


 


一直觉得蓝忘机的情绪极难描写,很多时候能用“……”一笔带过便定会这么做,既省了事,又复合人物性格——毕竟怎么去想这个省略号代表的内容,就已经是读者自己的事了。而《问道》系列正是将这个省略号一点一墨地剖析明了,向我们展示那最好想象却又最难下笔的十三年。个人认为不会再有比文中所用手法更加合适的写作方法了,现实与梦境不断交错,自欺欺人假作真,分界线被洇开到模糊不清,场景镜头的切换却毫无违和。


我想,蓝忘机的十三年,又怎能说不“混沌”。只是于各人而言“混沌”的判定不同罢了。颓废消极是混沌,不思进取是混沌,对魏无羡来说,他神魂飘荡世间,无依无靠是混沌;于蓝忘机而言,琴声与旧梦,真真假假,哪怕只是出神片刻,听到蓝曦臣一句询问的“忘机”,亦是他的混沌。斯人逝去后,在梦中弥补遗憾,可怜,可笑,可悲,可叹,却是别无他法,无可奈何。


最后,再次感谢太太写出了这么棒的文章。初次写长评,过于激动,难免语无伦次,若有不得当之处还请包含。


真心希望喜欢忘羡的大家都能静下心读一读这几篇文章。





评论
热度 ( 610 )
  1. 共5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沉迷kkw美色 | Powered by LOFTER